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他没想过那些孩子会回报自己,没想过外人的赞美,更没想过有一天媒体的关注会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没有什么比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更能让人快乐了,这份单纯的快乐,足以支撑他的爱心。
老人的快乐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深深地感染并震撼着我,他的这种快乐,让人羡慕,让人忌妒,让人尊重,并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强调他们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在苦与痛的铺垫中凸显高尚,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号召向雷锋学习,我们所追寻的雷锋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助人为乐”的核心,就是“快乐地助人,助人中获得快乐”。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而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有人会说:你不是雷锋,你怎么知道雷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雷锋留下许多照片,翻看这些照片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微笑的,可每一张照片上都能从他的脸上看到阳光。脸上洋溢的阳光,正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助人是阳光的,这种阳光洒在心中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属于一个人,而且会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那位老人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的很多战友也读懂了。一个名叫吴锡有的普通的雷锋班战士,他当兵当了8年,做好事做了8年,他喜欢称自己为“快乐兵”,他的一段名言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谁碰到这些事都会管,何况我是个当兵的。你不必问我是谁,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你幸福,我快乐。8年来,吴锡有每次资助困难学生,汇款单上都留有这个名字:“快乐兵”——这样的留名,绝非矫情,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十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
不同的时代,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种快乐是相通的,它穿越千年而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那就是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收获的快乐,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越这种高贵的情感。今天这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可以获得快乐的手段,获得一个奖品会快乐,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包会快乐,吃到一顿大餐会快乐,得到名人的签名会狂欢尖叫——可这些可以用钱购买的快乐,都是浅薄并短暂的,短暂到甚至只能称之为“快感”。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快乐的贫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追寻那种快乐的情感。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
(中青报评论员 曹林,转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3日第一版)